凡人凡事丨陈秋:平凡医生 医路不平凡

地方平台发布内容
浙江学习平台
2021-03-03
作者:陈虹 潘建兰

穿上白大褂,救死扶伤,是医生陈秋从小的梦想。从2009年在湖州市长兴县中医院外科工作至今,十多年来,他用一如既往的平常心,在医务岗位上默默奉献,勤奋工作,演绎着一名平凡医者的初心和使命。

2020年4月起,长兴县犬伤处置初诊门诊变更至长兴县中医院急诊中心,长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再设犬伤门诊。这意味着,长兴县中医院承担了全县所有需要接种疫苗病人的“首针”任务。作为主诊医生,陈秋的工作量增加了好几倍。

陈秋(右)在工作中

2020年6月的一天,一名左小腿被大型犬撕咬的年长患者来院就诊。看到血淋淋的伤口,陈秋询问之前是否使用过蛋白,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就建议仅注射疫苗和TAT针即可。由于该病人伤情较重,且回答时有些吞吞吐吐,趁着换班的间隙,放心不下的陈秋赶紧给他打了随访电话。“接电话的正好是他女儿,果然他以前没打过犬伤蛋白,后来家人陪着他过来接种,我才安心。”陈秋说,由于犬伤蛋白接种费用较高,选择隐瞒的病人不在少数,对于一些风险高的患者自己会格外留心。“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万一发生了就是大悲剧,作为医生肯定是不愿意看到的。”

作为长兴县中医院医共体集团夹浦分院执行院长,陈秋总是冲在各类义诊、宣教活动的一线。2019年的一次义诊活动中,该镇吴城村的王大伯拿着体检报告请求解读,看到老人肺部CT时,建议他马上复查。“CT显示肺部有阴影,边缘不清,从片子情况来看不排除恶性可能。”陈秋说,或许一方面不愿意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实,一方面觉得自己是市里做的体检,县里医生竟提出质疑,老人当场很生气,并明确拒绝。

最后,陈秋在分院同事的帮助下,联系上了老人家属,事后多次登门随访,告知情况的严重性。在反复宣教之后,老人找到陈秋要求复查CT,并于2020年初接受胸腔镜手术切除病灶,病理报告证实了肺部结节确实是恶性,若再拖半年时间,就失去了手术的条件。

陈秋(中)在工作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曾在武汉求学的陈秋第一时间报名援鄂。虽然因专业缘故未能成行,但是在疫情防控最严峻时期,他被抽调到医务科,连续两个月坚守在县内抗疫第一线。

那段时间,陈秋每天奔走在发热门诊、留观病房等院内高危风险区,哪里有需要排除新冠的病人,哪里就有他的影子。还要组织会诊、协调物资、分析案列、数据上报等日常工作以及同事间的鼓励、疏导工作。陈秋说,面对年轻同事们巨大的心理、生理考验,他尽量像大哥哥一样去开导、帮助他们,陪同大家一起减压,做好防护。因工作的需要,三天两夜不能回家洗漱是常有的事情,同事们甚至和他开起了玩笑:“你这么多天不洗澡,身上的味道连病毒都不喜欢,所以有免疫功能了。”

2017年,陈秋偶然得知有一位身患残疾的尿毒症病人,家境贫困,长期留置导尿,每次来医院更换尿管都需要数百元的费用,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他主动联系当地村医,做好备案后,每次都自行骑车准点赶到患者家中,免费为他更换尿管,询问患者情况,关注他的病情变化。这份情谊让患者感激涕零,多次送礼物和红包给他,均被婉拒。他坚持为患者服务近两年,风雨无阻,2019年,患者尿毒症并发症严重,病情恶化后去世。直到患者家属无意中和医院一同事说起此事,大家才知道,他在背后默默奉献了这么多。“当医生确实蛮苦,但是只要病人好了,一切都值得。”陈秋笑着说。

在当前医改工作中,医防融合被推上了重要位置。作为联系县、镇、村的重要环节,陈秋多次牺牲原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走村入户做政策宣讲和基层一线调查。他严格落实集团创新推出的医防融合网格化健康管理工作,推行“摸”“分”“长”三字经验工作法,把医生诊室工作搬到了农村田间地头,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便利,摸清群众健康家底,筑牢健康防线。

陈秋的付出被同事们看在眼里,他多次被医院评为先进分子、优秀党员、团干。“名誉不重要,病人和同事们的信任让我很满足。在大家需要帮助的时候,能想到找‘秋哥’就是我最大的骄傲。”陈秋说。


来源:浙江学习平台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责任编辑:陆晓菲 李晓波 陈进红
本文为地方平台发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