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中医院举办实习生叙事医学与叙事护理征文 比赛颁奖仪式暨获奖作品分享会 ——以叙事为桥,传递医疗温度
9 月 15 日下午,长兴县中医院实习生叙事医学与叙事护理征文比赛颁奖仪式暨获奖作品分享会在医院 2 号楼 1521 会议室成功举行。医院党委书记胡国强、院长助理蔡明、张益娥副总护士长、药剂科李海蓉主任、教学办王芹主任、教师代表吉科杰,以及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医学院校的医学、药学与护理专业实习生代表共同参与活动。活动由医院科研办董艳科长主持。
一、活动开场:以叙事搭建“看见与被看见”的平台
董艳科长在开场中介绍,为给在院实习生搭建“看见与被看见”的交流平台,让临床一线的医患故事、成长感悟被倾听,让“以患者为中心”的叙事医学理念落地实践,长兴县中医院于 2025 年 8 月举办了首届实习生叙事医学与叙事护理征文比赛,共收到 34 篇投稿作品。“仪器能测量生理指标,而‘叙事医学’能触摸生命温度;操作能治愈身体的病痛,而‘医学人文’能抚慰心灵的褶皱。”她强调,在精准诊疗成为主流的当下,征文比赛旨在提醒未来医务工作者: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人文的传递。
为保证评审公平专业,医院组建由临床资深专家、叙事医学研究学者及护理教育领域教师构成的评审团,从内容真实性、叙事完整性、医学人文内涵、专业契合度、文字表达能力、版面规范性六大维度,对作品逐一审阅、反复讨论,最终评选出一等奖 1 名、二等奖 2 名、三等奖 3 名及优胜奖 6 名。董艳科长还代表《基于“医者仁心”的医学人文教育——叙事医学模式赋能呼吸科临床教学》课题组,向关注实习生成长的领导专家、引导实践的带教老师、深耕评审的专家、积极投稿的实习生及筹备活动的工作人员表达感谢。
二、领导致辞:叙事是从“医学生”到“医者”的关键一步
医院党委书记胡国强在致辞中,首先向获奖实习生表示祝贺,向活动筹备者、带教老师致以诚挚感谢。针对“初入临床为何要花时间‘讲故事’”的疑问,他给出深刻解答:“‘讲故事’的能力,是你们从‘医学生’向‘医者’转变的关键一步。”他以实习生作品中的片段为例——急诊室帮老人联系家属、中药房辨清药材、肿瘤科倾听患者遗憾、护理中读懂沉默需求,指出这些不是“额外记录”,而是对“医疗本质”的首次真切触摸。
胡国强书记强调,医疗不是“技术的单向输出”,而是“人与人情感的双向奔赴”:“仪器测不出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处方开不出对‘被理解’的渴望,而叙事医学与叙事护理,就是帮同学们搭建‘看见人’的桥梁。”他提及阅读参赛作品时的感受,“最打动我的不是华丽文字,而是字里行间的‘真诚’”,并寄语所有实习生:“技术让你们‘能治病’,人文让你们‘会治病’;医学知识让你们‘走得远’,医学人文让你们‘走得暖’。”希望大家以获奖同学为榜样,将“叙事”融入临床,成长为有温度、有担当的医者。
三、颁奖仪式:见证优秀,传递认可
随后进入颁奖环节,按照宣布名单、嘉宾颁奖、合影留念的流程,医院领导、科室主任和教授代表分别为各奖项获奖者颁发荣誉。
王芹科长、吉科杰老师为6名优胜奖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及中医长兴文创产品。获奖者包括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杨忆雪(《“安静”的角落》)、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陈希(《叙事为桥,护理成舟》)、浙江中医药大学陆泽忆(《我的临床人文思考》)、江西科技学院杨丹(《一束微光:照亮我的成长之路》)、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沈欣仪(《急诊室的记忆碎片》)、浙江中医药大学丁书政(《在冷光与体温之间——心梗治疗中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的辩证统一》)。
张益娥副总护士长和李海蓉主任为3名三等奖获奖者颁发证书及奖金。广州中医药大学张能轩(《精诚仁爱,心灯照护——叙事护理中的平衡之道》)、湖州卫校吴凤钦(《药学独有的暖意:实习中的温度传递》)、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张喆(《叙事医学:中医助海外华人患者重挺腰杆的故事》)获此荣誉。
蔡明院长助理为2 名二等奖获奖者颁奖。浙江中医药大学王玙阳(《针尖下的信任:我的第一次神经阻滞麻醉》)、浙江中医药大学谭圣(《技承中西医道,情暖诊疗人心》)获奖。
胡国强书记为一等奖获得者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唐梦芸(《病房里的艾灸香》)颁发奖状及奖金。
颁奖结束后,《基于“医者仁心”的医学人文教育——叙事医学模式赋能呼吸科临床教学》课题组成员上台,与医院领导、评审专家及获奖学生共同合影,定格这一温暖时刻。
四、作品分享:笔尖背后的温度,临床中的人文力量
颁奖仪式后,12 位获奖实习生依次上台分享作品,开启一场“以叙事传递温度”的交流之旅。
一等奖获得者唐梦芸以《病房里的艾灸香》为题,讲述慢性病诊疗中“医生手把手教患者艾灸”的细节,让现场听众感受到“医患同心”的温暖;二等奖获得者王玙阳分享《针尖下的信任》,回忆第一次独立完成神经阻滞麻醉时,患者的信任与指导老师的守护如何让他读懂“医学是技术与心灵的双重历练”;谭圣则在《技承中西医道,情暖诊疗人心》中,通过“科室主任用果树病害比喻化解家属误解”的故事,诠释中西医结合诊疗中“精准与温度的融合”。
此外,张能轩分享护理工作中“技术与人文的平衡”,吴凤钦讲述中药房里“一句解释、一次核对”的药学温度,张喆回忆“中医助海外华人挺腰杆”的跨越山海的信任,杨忆雪挖掘医学影像科“安静角落”里的生命故事,陈希、陆泽忆、杨丹、沈欣仪、丁书政也分别结合自身实习经历,分享急诊室的温柔、肿瘤科室的人文关怀、护理成长的顿悟,以及心梗治疗中“技术与人文的辩证统一”。每一段分享都源于真实临床,字里行间满是对患者的共情、对职业的思考,让现场师生深刻感受到叙事医学的力量——它让“冰冷的仪器”有了温度,让“重复的操作”有了意义。
五、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共探叙事实践
作品分享后,师生互动环节如期开启。吉科杰老师首先发言,他对获奖的作品意义进行点评:唐梦芸《病房里的艾灸香》点评是:艾叶的味道、生活的气息、医学的人文。环环相扣,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叙事医学、人文关怀、医患和谐;关于王玙阳的《针尖下的信任:我的第一次神经阻滞麻醉》,如果说医护患和谐是我们穷极一生所追求的美好画卷,那么医学的传承就是画布中的背景。该文章从最最平常的一次局部麻醉切入点,平淡但却真切,这也是叙事医学的真谛:我们永远追求的是内心深处的那一丝丝触动,而不一定要是悲壮的宣言。对于谭圣同学的《技承中西医道,情暖诊疗人心》,吉科杰老师认为,不论是对于患者的理解或者不理解,那冰冷的数字、检查结果和解释,远不如“拍个肩膀”、“按揉下肚子”,正是这些不经意的小细节,更能增加医护患的关系。
现场的思想碰撞不断,为实习生未来的临床叙事实践提供了清晰指引。王玙阳同学就叙事医学与临床、科研、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如何在内卷的时代,实现三者的统一?蔡院院长助理指出,内卷的核心困境,是我们把“叙事医学”与“临床/科研/教学”放在了“非此即彼” 的对立面:觉得花时间听患者讲故事,就会耽误诊疗效率;投入精力记录叙事案例,就会挤占科研数据收集的时间;在教学中加入叙事分享,就会压缩知识点讲解的篇幅。但实际情况是,叙事医学能为三者 “减负增效”,破解内卷带来的 “疲于应付”。蔡院认为,对临床:叙事是“精准诊疗”的“前置台阶”,而非“效率阻碍”,我们不仅是看病,更要看病的人,让医学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实现三者的协同共生。药剂科李海蓉主任解读说,叙事医学能为临床/科研/教学三者“减负增效”,破解内卷带来的“疲于应付”,医者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也可以真正理解患者;临床中的叙事让我们成为“有温度的医生”,教学中的叙事让我们成为“会分享的学长”;科研办董艳科长认为,教学反思“推动”科研:让科研不再是“凭空想热点”,而是“解决教学中发现的真问题”,科研中的叙事让我们成为“懂患者的研究者”——这些能力叠加起来,会让我们在“内卷”中找到独特的成长路径,既不被“单一标准”绑架,也能实现个人价值与医学本质的统一。
六、活动尾声:叙事之旅不止步,人文初心永坚守
“今天的分享会将接近尾声,但我们的‘叙事之旅’才刚刚开始。”董艳科长在总结中鼓励所有实习生:“未来在临床诊疗与护理中,既要拿起听诊器,也要拿起笔杆,记录那些感动、反思与成长的瞬间——这些故事,终将成为你们从‘实习生’成长为‘好医生、好护士’最珍贵的养分。”
本次活动以叙事为纽带,不仅表彰了优秀实习生,更让“医学人文”的种子在医学实习生心中扎根。长兴县中医院也将持续以叙事医学为抓手,推动医学人文教育落地,为培养更多“懂技术、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搭建平台。

